2025年10月16日 来源:惠州发布
中国科学院“两大科学装置”拔地而起,一系列“高能”科技成果持续涌现;亿纬锂能等惠州龙头企业以锂电技术为新能源船舶“驶向深蓝”,船用电池累计装船量突破1300艘,占据电动船舶电池市场“半壁江山”;科技赋能,研制开发海洋牧场养殖专用配合饲料,直接惠及石斑鱼养殖产业……
在惠东县黄埠镇,中国科学院“两大科学装置”正抓紧建设中。惠州日报记者谢宝树 通讯员刘芳 摄
面海而兴,向海图强,向新而行。
在betway必威西汉姆联官网的东部海岸线上,惠州正加快海洋科技创新,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从科技成果到产业实践,科技赋能海洋产业,创新驱动海洋经济,加快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面海而兴 “两大科学装置”打造大湾区创新高地
惠东黄埠,大海之畔,群山之中,在无人机视角下,一片红色外墙基调的建筑群映入眼帘。墙上的中国科学院院徽,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这是正在建设中的“国之重器”——中国科学院“两大科学装置”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AF)和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CiADS),也是中国科学院在betway必威西汉姆联官网布局的“科研双子星”。
中国科学院“两大科学装置”为何最终选择落地惠州湾畔?实际上也与“海洋”二字密切相关。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胡正国介绍,由于“两大科学装置”对地质的稳定性、研究的便利性、经济和人才支撑等有很高的要求,该所从2009年开始选址,从西北到内蒙古、山东、江苏等地,一直考察到广东,最后将项目的装置区落址惠东县黄埠镇的一处滨海区。
黄埠镇位于惠州市东南沿海,选定建设项目的具体位置地质稳定,加上惠州所处的betway必威西汉姆联官网正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惠州作为“万亿工业大市”实力雄厚,各类人才丰富、经济发达,有助于“两大科学装置”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如今,历经6年多的建设,中国科学院“两大科学装置”迎来突破性进展:今年9月,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AF)通过建安专项验收,核心关键设备研制成功并紧锣密鼓地安装调试,预计今年建成;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CiADS)目前已经完成加速器的土建工程,正在进行设备安装,预计2027年建成后将是国际上第一台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
一座科创新高地正在惠州湾拔地而起,直指“星辰大海”。
例如,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AF)主要用来产生和加速重离子束流,不仅是探索基本相互作用、物质结构和宇宙演化的重要工具,也是研发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先进核技术的平台,服务于航天试验等一系列国家重大需求。
HIAF配套系统。惠州日报记者杨建业 摄
同时,自2019年起,惠州加快推进“两大科学装置”及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总部区(东江实验室)建设,并按照“沿途下蛋”思路及早启动科研攻关项目。目前,东江实验室已引进11个高水平科研团队450多名科研人员,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53项、横向项目30项,累计发表论文434篇,申请专利153项。
“筑巢引凤”,人才“磁吸力”不断释放。
“第一”“首台”“突破”……一个个科技创新成果让人振奋,吸引更多人才汇聚惠州。据介绍,“两大科学装置”建成启用后,将吸引聚集一大批科学家到惠州从事科研工作。
这是惠州科技事业面海而兴的生动注脚,更是未来惠州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固基石,为海洋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为经略海洋铸就强引擎。
放眼国内外,高水平科创平台赋能海洋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事例并不鲜见:鹏城实验室研发自主水下航行器,可在海洋环境中执行各种复杂任务;崂山实验室完成1700亿参数规模训练任务,为“瀚海星云”“问海”预报大模型的诞生筑牢算法底座。
“依托重大科研平台开辟新领域、新赛道。”betway必威西汉姆联官网创新竞争力研究院执行院长、惠州市政府咨询决策委员会专家钟绍伟认为,惠州科研机构与海洋相关产业企业应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在海洋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加大研发力度,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助力未来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向海图强 重大科研平台催生“高能”成果
走进位于惠州大亚湾的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海洋渔业试验基地,记者看到,采用“重离子微孔膜MABR+耐盐菌生化+菌藻共生”工艺路线的海水养殖尾水处理示范项目已通水运营,处理规模为300吨/日,实现了对工厂化海水养殖尾水的低成本高效处理。
这背后,离不开东江实验室的技术加持。依托中国科学院“两大科学装置”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惠州石化能源、新型储能等产业优势,东江实验室积极开展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
目前,实验室已实现多项原创性创新成果突破,并推动一批成果在惠州落地转化。比如,重离子微孔膜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黑臭水体治理、工业废水回用等水处理领域,助力惠州精准科学治污。
高水平科创平台汇集高端创新资源,是催生引领性科创成果的沃土。近年来,惠州坚持引进和培育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创平台,并以“一事一议”的方式继续引进合作共建研发机构。
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惠州市绿色能源与新材料研究院、惠州学院大亚湾化工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学大亚湾技术创新研究院……一批重量级研发机构在惠州蓬勃发展,聚焦惠州湾临港石化新材料产业科研需求,加快科研成果在惠州转化。
埃克森美孚大亚湾研发中心行政楼投入使用,中海壳牌研发中心开工奠基……全球石化巨头纷纷加码“惠州研发”。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埃克森美孚大亚湾研发中心是埃克森美孚在北美以外首个综合性研发中心,配备了北美总部以外的首个聚丙烯中试装置,将加速差异化高性能聚丙烯的开发,并专注于基础化学研发和产品工艺开发等领域,进一步赋能惠州乃至广东石化产业科技创新。
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惠州日报记者王建桥 摄
目前,除中国科学院“两大科学装置”、东江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平台外,惠州还拥有7家省重点实验室、10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49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今年又首次认定了15家市级重点实验室。
如今,这些重大科研平台,正陆续产出“高能”成果,赋能惠州海洋经济发展。
“我们的科研团队聚焦海水经济动物健康高效养殖与良种选育,重点开展了石斑鱼繁殖生理和养殖技术、贝类种质资源收集与品种选育、海洋鱼类病害监测与防控等研究,承担科研项目10余项,并获得一批具备产业化价值的成果。”惠州学院应用生物技术研究所博士袁凯介绍。
其中,由该所周立斌教授领衔的“海洋牧场养殖石斑鱼专用配合饲料的研制与开发”项目荣获广东省“双百行动”海洋牧场产业科技成果典型案例一等奖。项目通过对石斑鱼消化生理、营养生理和免疫增强剂的研究,研制出了适合海洋牧场养殖条件下的石斑鱼专用配合饲料,提高石斑鱼在海洋牧场环境下的生长效率和抗病能力,降低养殖成本,直接惠及惠州及广东省的石斑鱼养殖产业。
向新而行 惠州企业军团竞逐海洋经济新赛道
埃克森美孚、中海壳牌等全球巨头扎根大亚湾,其尖端化工材料技术为海缆防护、深海装备制造提供不可或缺的高端材料支撑;亿纬锂能、德赛电池、纬世新能源等电子信息龙头企业,为海洋装备注入“高能动力”,驱动新能源智能船舶、电动冲浪板破浪前行;萨瓦运动器材、海德运动器材等一批惠州体育制造业企业,积极布局水上运动、潜水、游泳运动赛道,已有燃油冲浪板、电动冲浪板、电动水翼板、潜水装备等产品,纷纷抢滩海洋经济……
德赛电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动化生产车间。惠州日报记者杨建业 摄
萨瓦公司生产的水上动力冲浪板。惠州日报记者许文昌 摄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在打造海洋经济创新发展高地的进程中,惠州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为桨,在浩瀚的海洋经济“蓝海”中开辟新赛道,共同构成了惠州海洋经济中“软件”与“硬件”兼备的科技生态,共同擘画出惠州海洋经济的科技创新图景。
惠州大亚湾艾利荣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坐落于惠州大亚湾石化区,是一家专业从事研发、生产、销售各种多功能离子液体的高科技企业。
“我们主要从事离子液体新材料研发。”该公司技术团队负责人吴君石是一名山东小伙,博士毕业后来到惠州。吴君石介绍,依托大亚湾石化区产业优势,实验室研发的基于离子液体的特种新材料具有安全、可靠等特点,可替代传统材料用于核电设备、大型互联网企业服务器冷却、高性能纤维材料制备等,确保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环保效益。
在位于惠南科技园的惠州市纬世新能源有限公司实验室里,工程师正将一款电池模块浸入透明水槽中进行防水测试。这是为电动冲浪板研发的IPX8级高倍率电池,即将装备于全运会海上救援艇和青少年冲浪项目。
“海洋是真正的‘极限测试场’。”纬世新能源总经理肖世玲拿起一款厚度不足2毫米的异形电池介绍,“我们要解决的不是常规续航问题,而是在高盐、高湿、高压环境下,实现高安全性、高倍率的能源突破。”
肖世玲透露,公司自主研发的冲浪板电池已通过2000次循环测试,容量保持率超85%,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这款电池能在苛刻的海洋环境中稳定输出动力,保障装备的全天候安全运行,不仅体现了惠州制造的“科技含量”,更成为撬动广阔水上运动市场的新支点。如今,纬世新能源的产品正随着惠州造冲浪板、无人机走向国际赛场,成为华南户外运动产业崛起中的“隐形冠军”。
专家建议
惠州学院仲恺信息学院副院长黄剑锋:深挖科技潜能,加快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
宽广的海洋蕴藏着无限可能,科技兴海、产业强海是解锁这片“蓝色宝库”的关键。
“科技兴海首先要不断加大对海洋科技创新的投入,围绕‘卡脖子’技术持续攻关,实现海洋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惠州学院仲恺信息学院副院长黄剑锋认为,惠州具有“2+1”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优势,可以考虑在海洋电子信息、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制药等领域持续发力,通过推动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性布局海洋未来产业。
黄剑锋建议,惠州要不断深挖海洋科技潜能,进一步强化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有组织科研,围绕海洋电子信息、海洋新能源、海洋装备等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开展攻关,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吸引高端人才,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运用科技赋能,引领推动惠州传统海洋产业向高端、智能、绿色转型升级。
同时,科技兴海要加快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引入新技术、新要素、新业态,助力海洋领域生产要素优化提升,以信息技术、数字经济、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快海洋生产技术创新突破,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海洋新型储能、海洋生物医药、深海科研、深海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推动海洋经济向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及可持续方向发展。
惠州学院应用生物技术研究所博士袁凯:构建产学研创新共同体,提升海洋经济“科技浓度”
“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往往卡在‘最后一公里’。破解这一难题,关键是要构建一个政府、高校、企业三方深度绑定的产学研创新共同体。”惠州学院应用生物技术研究所博士袁凯在接受专访时建议,政府、高校和企业三方应形成持续、稳定、互利的合作关系,通过政策引导、产业需求对接和开放应用场景等方式,提升惠州的海洋经济“科技浓度”。
面对惠州海洋科技创新的现状与未来,袁凯建议,政府部门需要扮演更积极的“引导者”和“服务者”角色。“政策扶持需要更精准地聚焦海洋生物医药、现代海洋牧场等细分优势领域。”他补充道,“设立产业专项基金、推广‘揭榜挂帅’机制、建设中试平台,都是降低转化风险、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的有效路径。”
对于高校的使命,袁凯认为科研工作必须更主动地面向产业需求。“我们的科研项目布局应紧扣惠州海洋产业的‘真实痛点’。例如,特色种质资源开发和高值化利用。同时,要完善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让科研人员敢于、乐于投身横向课题和产业化合作。”他还特别强调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要与龙头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培养既懂技术又懂产业的复合型人才。”
在企业层面,袁凯建议,“企业需要更大胆地投入研发,并主动开放应用场景。要敢于向高校‘出题’,共建研发中心;更要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为新技术、新品种提供首试首用的机会。”他以本地企业成功案例为例证,就像一方海公司深度融合一二三产,打造“一条鱼产业链”,显著提升了附加值,这就是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只有三方协同,形成持续、稳定、互利的合作闭环,才能让惠州独特的海洋资源禀赋,通过科技赋能,真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优势。”袁凯表示。
海洋科技故事
科技助力 惠州锂电加速“驶向深蓝”
傍晚时分,珠江之上,“珠江翡翠号”纯电动豪华游船缓缓启航。船舱内,游客们伴着轻柔的江风欣赏两岸夜景,听不到传统燃油船的轰鸣,也闻不到刺鼻的尾气——这艘有着500个客位的“珠江夜游最大纯电动游船”,支撑其平稳航行的核心动力,正是来自惠州企业亿纬锂能的船用电池系统。
“珠江翡翠号”纯电动豪华游船。图片由亿纬锂能提供
抢机遇早布局 惠州“地利+政策”助航海洋业务
作为锂电池行业的头部企业,亿纬锂能早在2016年便嗅到了海洋经济的机遇,当年获得中国船级社(CCS)认证,正式切入电动船舶领域。
“全球碳中和目标下,船舶新能源化是大势所趋,而动力电池系统价格下降也让纯电动、混合动力船舶的渗透率逐步提升。”亿纬锂能储能产品线销售中心总经理敖翔介绍,基于环保要求与市场需求的双重考量,亿纬锂能将海洋经济相关业务纳入储能六大应用领域,视为重要战略方向。
截至2025年3月,其船用电池累计出货量已超526MWh,累计装船量突破1300艘,超50%的电动船舶都选择了亿纬锂能的配套解决方案,在细分市场树立起领先地位。
扎根惠州这座海洋城市,亿纬锂能的海洋业务发展获得了“地利”与“政策”的双重加持。
地理上,惠州丰富的海洋资源为储能技术提供了广阔应用场景,从海洋牧场到海上钻井平台,都成为企业开展示范应用、拓展市场的“试验田”;惠州的港口等航运资源则为电动船舶的推广提供了便利。
政策层面,2023年7月出台的《惠州市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对新型储能制造业和应用项目优先保障用地并给予优惠地价,土地出让底价可按工业用地评估价的70%执行。惠州市工信局还计划在电价补贴、贷款贴息、固投补贴、采购奖励等方面给予支持,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竞争力“保驾护航”。
强认证重创新 核心技术赋能绿色航运实践
海洋环境对电池的安全性、耐腐蚀性、稳定性要求严苛,亿纬锂能的核心产品凭借过硬实力通过了国内外权威认证“大考”——除了中国船级社(CCS)认证,其船用电池及相关系统还获得挪威船级社(DNV)、法国船级社(BV)、美国船级社(ABS)等认可,可广泛应用于客船、货船、公务船、工程船、海洋平台等所有船舶场景。
技术创新是企业开拓市场的“核心引擎”。近期,亿纬锂能推出的船用电池新品亮点十足:LF310电池实现15年长寿命,LF125P电池具备3C充放电高倍率性能,大幅拓展了应用场景,能直接提升船东收益。
在行业标准与技术平台建设上,企业也积极发力——参与修订CCS规范,联合CCS开发船用产品验证数字化平台,还与CCS、712研究所共建武汉绿色应用工程研究中心,推动行业标准化发展。
更值得关注的是,亿纬锂能在船舶行业持续保持技术领先:首个推出液冷系统,首个取得箱式电源的CCS型式认可,首个推出3C高倍率电池,不断刷新船用电池系统的安全与可靠性标准。
以“珠江翡翠号”为例,该船搭载的正是亿纬锂能LF280K电芯集成的电池系统。这款电芯不仅持有CCS型式认可证书,更具备超8000次的循环寿命,可支持电池系统10年以上的生命周期。从实际价值来看,“珠江翡翠号”预测单船年减排量约550吨,推动珠江水域船舶绿色转型;对船东而言,长寿命电池大幅降低了能源与维护成本,而无噪声、无尾气、无振动的乘船体验也提升了运营收入,真正实现“降本增效”。
科技惠民 海岛微电网点亮村民新生活
在惠州大亚湾的碧波之中,三门岛曾是一座被“电”困住的孤岛。由于远离陆地电网,岛上村民长期依赖柴油发电,不仅成本高昂、电压不稳,浓烟与噪声更困扰着村民们的日常起居。
改变,始于一项海洋科技实践——海岛微电网的建设。2024年12月,岛上北扣村首期微电网投运,风电、光伏和储能系统首次替代柴油机,照亮了渔村的夜晚。今年8月,妈湾村二期工程竣工,进一步扩大风电和光伏规模,实现全天候稳定供电。电费从近3元/度降至约0.63元/度,冰箱、空调纷纷进入海岛家庭,村民真正实现了“用电自由”。
南方电网广东惠州供电运维工作人员正在检查三门岛微电网光伏设备。图片由惠州供电提供
科技赋能背后是攻坚克难的智慧。面对巨型设备跨海运输难题,技术团队创新采用“液压锚定系统”,在风浪中牢牢稳住储能装置;岛上土壤松软、湿度高,他们便浇筑高标水泥基座、提升设备防腐等级,确保设施扎根海岛。就连27米长的风机叶片,也通过改造运输车辆、精准避让植被,实现了“不伤一草一木”的绿色运输。
如今,海岛夜空不再被柴油机的轰鸣笼罩,取而代之的是风机轻吟与光伏板静默储能。村民李建传开始翻修老房规划民宿,餐厅老板邓雪娥不再为食材保鲜发愁。新能源不仅改变了生活方式,更点亮了海岛产业发展的新希望。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